本报讯 (通讯员  刘潇) 近日,彭水检察院在渔业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类案数据分析对症下药,有效清除非法捕捞背后病根,推动乌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202412月,彭水举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将胭脂鱼、白甲鱼等7种珍稀保护鱼类,共计60余万尾鱼苗投放到乌江。这一恢复乌江流域生态的重要举措,背后离不开彭水检察院的努力。

回溯到20246月,彭水检察院接到多起群众举报,冉某等人在普子河用定置延绳捕鱼,同时,抖音平台上还出现公然发布的毒鱼视频。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捕鱼行为发生在不常发案的河流,且涉及大量珍稀鱼类。承办检察官经分析发现,当年上半年受理的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数与2023年全年持平,非法捕捞案件呈高发态势。

经过深入调查,检察官发现问题根源在于宣传与执法力度不足,相关职能部门联动性不强,群众对渔业资源保护知识也普遍缺乏了解。为此,彭水检察院迅速行动。20247月,组织召开座谈会,与相关职能部门共商对策;8月,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县政协委员与相关单位负责人参与听证,广泛听取意见后,于 812日向相关部门公开送达检察建议书,提出强化渔业监管、协同保护及普法教育等建议。

检察建议发出后,彭水检察院持续跟进。多次与相关部门及禁捕成员单位召开联席会议,推动建立禁捕工作站。在两省四县乌江流域交界水域开展禁渔联合执法及零点行动8次,查处违规垂钓35起、非法捕捞案件2起,清理收缴违规工具79件,整治规范涉渔餐饮企业3家,规范乡镇自用船舶216艘。同时,推行有奖举报制度,组建小板凳普法服务队,发放宣传资料2000余份,有效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