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系统化的筛查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家、校、社会一起发力干预,心里踏实多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一名基层教师的真切感受,道出了当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新变化。如今,全县多所学校已建立心理健康预警干预机制,即便是暑期,也会通过线上沟通、家访随访持续跟踪学生心理状态。这一成效,得益于县人大常委会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列为年度监督重点,通过深入调研、精准施策,全力护航未成年人阳光成长。
摸准需求开“良方”
“去年开展未成年检察工作调研时,我们就发现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于是县人大常委会决定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列为2025年度重点监督议题,并组建专项调研组开展深入调研。
今年3月以来,调研组以“不落一校”为要求,历时一个半月走遍全县中小学及特殊教育学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全面掌握了全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这次调研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心理干预机制已刻不容缓。”县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王宏回忆道,在新田镇调研时,一位少年的话尤其让人揪心:“爸爸妈妈一年才回来一次,世上根本就没人懂我。”
针对这些问题,调研组形成详实的专项调研报告,并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其中,建立“五色(红黄橙蓝绿)预警、分级干预机制”是一大亮点。该机制依托专业心理测评量表,对全县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在每年春秋两季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同时制定了相应等级的干预方案和跟踪机制。
这一建议得到县政府高度重视,并在短时间内转化为实在的工作举措。目前,全县多所学校已推行该机制,同时还开展了专业心理教师驻点服务。
五色预警成“雷达”
“这套机制就像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装上了‘雷达’,让学校能够及时发现、精准干预。”调研组成员、县人大代表、县教师进修校副校长龚建涛表示,“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定期开展专业心理健康测评,为全县中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使学校得以系统、科学地掌握学生状况。
以彭水中学为例,该校在实施“预警干预机制”过程中,将其与“家校社协同教育机制”深度融合,每当发现被标记为“红色”的学生,学校会立即联系家长与社区,共同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心理健康服务活动。比如“心理委员制度”:在每个班级选拔培养2名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经培训后,这些“心灵小卫士”能敏锐察觉同学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异常,让老师第一时间介入帮助。
一次通话护“明天”
严格落实机制只是基础,心理辅导工作更考验的是耐心。
龚建涛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今年,彭水中学初二年级的心理委员小李注意到同学小张(化名)有两周情绪异常低落。这个平时活泼开朗的男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课间总是独自待在角落,眼神呆滞。小李立即将情况报告给班主任王老师。
学校随即启动应急预案,通过专业测评发现小张存在明显抑郁症状,心理健康状况达“红色”等级。对此,学校采取多项干预措施:每天两次个体心理咨询、调整座位安排、联系家长配合观察等。然而,连续心理辅导效果并不理想,小张的状态时好时坏。
王老师决定改变策略,与小张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深度交流。
谈话中,王老师没有说教,而是真诚倾听小张讲述家庭矛盾带来的痛苦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谈话结束时,王老师和小张达成一个特别约定:“如果你真的觉得撑不下去了,一定要先给我打个电话。”
这个约定在一个月后发挥了关键作用。一天早上7点半左右,小张独自来到教学楼天台,随后拨通了王老师的电话。通话的20分钟里,王老师一边安抚小张情绪,一边通知学校安保人员。最终,在多方配合下,成功将小张带离危险区域。目前,小张在接受专业的心理疏导后,情况大有好转。
彭水自治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警干预机制”的落地见效,是护航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未来,县人大常委会将继续聚焦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新问题、新挑战,加大监督力度,通过跟踪问效、定期评估等方式,推动该机制在全县学校全面铺开、常态运行,同时督促相关部门进一步整合资源,完善专业心理服务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记者 程俊豪 通讯员 廖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