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十余年瞩目与期待,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决策终尘埃落定。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意味着该项目拿到了动工“许可证”。这将是三峡工程之后长江干线上最大的综合性工程。
作为我国横贯东西的水运大动脉,长江串起世界最大的内河经济走廊。然而,三峡船闸自2003年向社会船舶开放通航以来,已连续多年超负荷运行,拥堵日益加剧,不仅严重制约长江上游航运能力的提升,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黄金水道”的成色。
2014年至2024年,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代会上连续提交相关建议或在审议相关报告时建言,呼吁长江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十年“追问”,助力该项目动工在即。
得知这一消息,作为十年“追问”的亲历者、见证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轩欣慰地说:“代表们的多年努力,终于见到了硕果。”
黄金水道遇“梗阻”
三峡船闸提前19年达到设计通过能力
兴建三峡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1997年11月,三峡工程实现大江截流。此后,高峡出平湖,内陆变前沿,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经由万里长江,踏上对外开放的新征程。
闸卧沧江,船犁碧水。三峡工程的通航,带动长江航运业迅猛发展。
水路运输的优势在于大批量和长距离,适合对送达时间要求不高的大宗货物和集装箱等,运输能力大于铁路、公路,运输成本则约为铁路的1/8、公路的1/30,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支撑。
正因为这些优势,长江航运运输量大幅增长。2011年,三峡船闸上下行过闸货物通过量首破1亿吨。“船闸的设计通航能力是2030年单向通过5000万吨,如此一来,提前19年就达到了设计通过能力。”长江重庆航道工程局总工程师王甫学表示,此后,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与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2022年起,又连续三年运量突破1.5亿吨,超设计能力60%,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超200小时,导致大量低附加值的民生产品因高成本、高延时出现供应短缺,燃油、原材料等过闸货物运输延误,则波及上下游产业链,影响企业生产与群众生活保障。
而重庆经济发展对水运有着深度依赖,大部分经开区和工业园区,沿江布局的冶金、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等产业,以及外贸物资、社会运输周转均要依托内河航运。
多年来,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逐渐成为制约重庆水运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对地区综合运输格局、产业发展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不利影响。
三届代表接力“追问”
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已迫在眉睫
长江航运拥堵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破解黄金水道“卡脖子”难题,三峡水运新通道的建设构想应运而生。
2014年,时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黎明等12名重庆代表团全国人大代表,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联名提交《关于尽快启动三峡过闸新通道建设的建议》,呼吁建设新的过闸通道,并通盘考虑葛洲坝船闸通过能力问题,加快前期相关工作进程。
新通道涉及问题较复杂,这一“超级工程”落地并非一蹴而就。
同年7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调研重庆的交通发展,并由时任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王鸿举带队前往三峡大坝,就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技术可行性、前期研究进程、生态环境影响、挖掘潜力空间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详细了解,最终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全国人大常委会。
此后,每年都有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顺长江而下开展相关调研。代表们越关注,越深感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已势在必行。重庆代表团的代表连年接续呼吁尽早决策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重庆被赋予打造内陆开放综合枢纽的使命,三峡水运“梗阻”成为西部物流降本、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关键产业备份的障碍之一。
2024年,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重庆代表团、四川代表团、湖北代表团均提交了全面提升长江上游航运能力的全团建议。
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纷纷呼吁,国家有关部委加快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工程前期工作,确保在“十四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峡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问题;前瞻性开展新通道建设期间的过坝运输组织方案及引导政策等相关研究,指导三峡通航管理局通过优化三峡过闸和升船机运行方案、引导过闸船型标准化发展等方式,进一步挖掘现有船闸通航潜力,尽可能减轻对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水运新通道获“准生证”
集水利航运生态等功能为一体
三峡通,则长江畅。随着代表们呼声越来越高,该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提速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方案决策。
2016年,“推进三峡枢纽水运新通道建设,完善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
2019年全国人代会上,在重庆代表团的呼吁下,“对该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写入了当年的计划报告。大会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委派相关部委工作人员到重庆代表团驻地,当面向代表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听取意见建议。
“这是一次积极的转折。”张轩亲历此次会面,她回忆说,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涉及面极广、工程浩大,需要反复论证,国家层面决策必然有一个过程,但代表们看到了三峡水运新通道建设的曙光。
长江黄金水道是长江上游地区通江达海的主通道,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不仅是服务长江上游发展的关键工程,更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一带一路”联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这一“超级工程”正渐行渐近。
2024年6月17日,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对外公布,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和建设”。
2024年12月,三峡水运新通道(湖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作为湖北省宜昌市推进国家重大工程三峡水运新通道前期工作的重要实施主体。
不久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显示,三峡水运新通道是三峡工程之后长江干线上集水利、航运、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最大综合性工程。
长江再添“超级工程”
总投资约766亿元、总工期100个月
随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中国三峡电子采购平台发布《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勘察设计招标公告》。公告显示,三峡水运新通道包含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和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两部分,可研阶段项目静态总投资约766亿元、总工期100个月(不含筹建期12个月),堪称又一“超级工程”。
其中,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将在现有三峡船闸北侧偏下游,建设双线连续五级船闸,新旧船闸相距1000~1700米。新通道工程包括上游引航道、下游引航道及船闸主体段3部分,线路总长6680米。工程航道等级为Ⅰ级,设计通航船舶1万吨级。工程涉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乐天溪镇以及三峡枢纽管理区部分区域。
葛洲坝航运扩能工程位于已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左侧,将拆除现有三号船闸并新建两线船闸,工程航道等级为Ⅰ级,设计通航船舶1万吨级。
2025年6月23日,距离三峡大坝不远的秭归港,货船有序等待过闸,江岸居民已在陆续搬离。“新项目利国利民,为子孙后代谋利,我们全力支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居民陈阿姨说。
“黄金水道区位优势及水运价格优势无可替代。”重庆三峡学院院长李敬认为,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根据发展态势,前瞻性地提交相关建议,体现出对国计民生的殷切关注和敏锐洞察力。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建成后,将对重庆乃至长江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十年“追问”结硕果,几届重庆市全国人大代表倍感振奋、备受鼓舞。张轩表示,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将持续关注这一重大工程的推进情况。
记者|黄振胜 罗 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