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0年党中央作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战略决策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双城经济圈区域法治的协调性,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嘉陵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铁路安全管理、川剧保护传承、法律援助、社会保障卡一卡通等领域开展协同立法,促进区域内资源的共享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
厚植营商沃土
巴渝大地百业竞发正当时
日前,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重庆市2025年度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围绕九大专项行动部署2025年度工作任务,聚焦经营主体设立、经营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精准破题,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6大城市之一(西部唯一试点城市),重庆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这是川渝协同立法的首个成果,为川渝一体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基础性法治支撑。
2023年5月至7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条例》执法检查。检查发现,《条例》实施以来,市场环境建设持续加强,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法治保障基础逐步夯实。在法治保障下,企业获得感不断增强,营商环境加速优化。
日前,北碚区纪委监委“碚小纪”平台上,一条加急求助信息突然弹出:“我们是一家科技公司,在北碚布局西南基地项目,恳请协调加快环评进度,确保项目后续工作顺利推进!”
北碚区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工作专班工作人员迅速与项目负责人面对面沟通,发现该项目审批在政策层面无大的障碍,随即向相关部门制发提醒函,督促其助力企业推进环评审批。最终,该项目审批流程比预计提前两个月完成。
据悉,《条例》实施以来,重庆通过全面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动态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有效破除隐性壁垒,推动市场环境更加规范有序。2024年1月,重庆市政府出台《重庆市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实施办法》,成为全国首个以省级政府名义发布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具体实施办法。同时,还配套制定了《加强反垄断全链条监管执法若干措施(试行)》,构建起“事前预防、事中纠偏、事后矫正”的反垄断全链条监管执法体系。
市政府相关部门表示,下一步将建立公平竞争审查与合法性审查协调联动机制,出台公平竞争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工作指引,持续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强化重点领域竞争违法行为监管执法,指导企业提升竞争合规意识和能力,以更优市场环境护航企业发展。
用法治力量推动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家们心里很踏实。作为这项立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市人大代表、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游洪涛曾多次表达对《条例》的认同。尤其针对其中关于“政务服务中心应当健全限时办结等服务制度”的条款,他表示,“对一家制药企业来说,限时办结太重要了,它决定了货款回笼的快慢,甚至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
随着《条例》深入实施,重庆的创新环境也愈发活跃: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获批全国首个“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通过实施“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建立顶尖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市政府出台《重庆市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若干举措》,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推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前实现全市“十四五”规划目标。
市政府明确,下一步将持续打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建设一批综合型、特色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动大学科技园和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发展,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科技型领军企业创新主导作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同时,健全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提供安家落户、创业指导、成果转化等全链条服务。
解码民生温度
高效公共服务跨省“流动”
重庆市沙坪坝区青凤科创城园区员工小鲁在超市用社保卡结账,屏幕上跳出“消费5元,立减3.88元”的优惠;来自四川泸州的务工人员王联聪在重庆江津的社区便民服务站,几分钟就完成了社保卡跨省补办;重庆市南川区法律援助中心内,军属因土地纠纷求助,三分钟便得到受理……2025年1月,川渝两地同步施行社保卡一卡通条例,同时《四川省法律援助条例》与《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也正式生效,聚焦民生痛点,以法治之力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在青凤科创城,7000余名员工率先体验到第三代社保卡的“全能应用”。作为重庆市首个社保卡“一卡通”应用集成示范园区,这里实现了政务服务、交通出行、生活消费等场景一卡畅享,标志着重庆市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园区通过“码上政策”,在微信、支付宝、渝快办等平台打造了社保卡一卡通专区。园区的青年群体登录电子社保卡,填报基本情况、技能水平和求职意愿等信息,系统就能智能匹配交通补贴、创业贷款等政策。同时,沙坪坝区人社局与园区共建的“用工蓄水池”,可提供技能培训、岗位推送、创业扶持等全链服务,补贴通过社保卡优先发放,实现“一人一策”智慧服务。
《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明确社保卡作为公共服务承载平台的法律地位,鼓励各类机构打通数据壁垒,推动服务平台联通。川渝两省市政府协同印发《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广社保卡跨区域应用,并制定三大配套清单体系。
据重庆市社保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川渝联合编制的《一卡通应用目录清单(第一批)》共185项,其中83项为川渝通办事项,覆盖社保、医保、交通、文化等领域。
“从过去的‘能不能办’到现在的‘清楚怎么办、办得快’,这是立法带来的变化。”该工作人员感慨道。
今年1月2日,南川区法律援助和矫正帮教中心迎来了新年首个法律援助案例:一名军属因家乡土地被邻居侵占求助法律援助。
“作为军属,您完全符合法律援助申请条件,可以直接向南川区法律援助和矫正帮教中心提出申请,且无需提供经济困难证明,中心将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现场确认其身份后当即受理,并为其提供了专业的法律援助律师。
《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于2025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川渝协同立法成果显著优化了法律援助流程。申请人仅需说明经济困难状况并提交核对授权书,核查工作由法律援助机构负责,无需再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据重庆市人大监察司法委工作人员介绍,该条例推动取消经济困难公民法律援助事项限制,扩大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的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协同探索两地法律援助经济困难标准从“与低保标准挂钩”调整为“与最低工资标准或者一定比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挂钩”,实现应援尽援。同时,还助力实现川渝通办,促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
对新就业形态群体而言,法律援助的变革意义重大。
日前,在北碚区,“碚小司”法律援助点的律师和法学研究生志愿者们正在为快递小哥小李答疑解惑。“签合同不给副本、工伤没人认账……现在有了法律援助,我敢维权了。”小李说。
据了解,“碚小司”法律援助点采用“1+4+N”模式,依托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辐射城北、城南等新业态密集片区,联合10家律师事务所,建立起法律援助网格,实现快速受理、当日指派、精准匹配。
此外,九龙坡区、南岸区等地也纷纷设立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实现举报、调解、援助一体化服务。渝中区则将法律援助与心理疏导结合,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全面的服务。
“过去跨省申请法律援助流程繁琐,现在在重庆申请、四川也认。”重庆市司法局工作人员表示,川渝两地还协同制定了经济困难认定办法,打通了异地受理、远程办案、数据互认的渠道。
川剧繁荣发展
《巴蔓子将军》唱响忠勇精神
今年6月25日,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内,川剧大幕戏《巴蔓子将军》震撼首演,赢得观众满堂喝彩。这部作品是《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实施后创排的重点剧目,充分展现了川剧立法成果——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倾斜,确保传统艺术精粹留存,同时借助现代舞台技术焕新经典IP,展现地方戏曲在法治化轨道上的蓬勃生命力。
2024年9月1日,《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与《重庆市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同步施行,两地通过协同立法为川剧护航,推动这门非遗艺术在川渝大地实现从“活下来”到“火起来”的跨越,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条例》实施以来,重庆市川剧院秉持“守正不守旧,学古不泥古”理念,每年复排上演经典大幕戏,打造具有重庆地域特色的沉浸式驻场旅游演出剧目。
《巴蔓子将军》正是川剧院推动川剧守正创新的实践典范。该剧以战国时期巴国将军蔓子“刎颈保城”的悲壮史诗为蓝本,既彰显重庆历史人文厚度,又实现“传统艺术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在艺术呈现上,该剧深挖人物情感纽带,舞美设计、服装设计融入抽象写意手法,更显时尚现代,配曲则巧妙地融合了巴韵、楚乐(编钟)、川江号子等元素。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追溯重庆城市文化根脉,同时以川剧艺术感染力激发当代重庆人‘知难而上、众志成城’的奋斗豪情,助力文化强市建设。”重庆市川剧院党委书记张厚道表示。
《巴蔓子将军》8个月的排演过程中,重庆市川剧院大胆起用青年演员担纲主角,发挥“老带新+传帮带”培养模式优势。通过大幕戏创作,为川剧后备人才提供实战舞台。《条例》明确支持高校、职业学校开设川剧相关专业,共建实践与人才培养基地。去年,重庆艺术学校联手市川剧院开办川剧班,招收6年制演员班及3年制帮腔、打击乐、琴师班。
“传统戏曲要在传承中发展,青年演员成长至关重要。”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徐超指出,招收川剧学员旨在解决人才断代问题,为川剧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培养具备扎实功底的专业人才,推动川剧艺术薪火相传。
《条例》规定教育等部门要将川剧纳入美育体系,市、区县(自治县)政府应当将川剧保护传承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公共文化服务目录,通过政府购买等方式开展基层巡演与惠民演出。
2025年6月25日下午,“传承巴渝文脉?共筑艺术新园”川剧艺术公园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重庆市川剧院举行。
规划中的川剧艺术公园位于两江新区人和街道,紧邻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展示巴渝文化魅力、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地标。该项目旨在打造川剧的核心传承基地与创新发展平台:以川剧表演为核心,融入视觉艺术装置与沉浸式表演,打造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经典演艺剧目;引入本地知名剧场IP,设立“文创剧场一条街”,探索经典戏曲与现代表演融合新形式。
此外,项目还将开发川剧元素文创产品、主题餐饮等,推动传统艺术深度融入现代生活。川剧艺术公园作为川剧活态传承的重要载体,将助力川剧从舞台走向更广阔的公共文化空间与生活场景。
一次次探索突破,一部部良法问世,成为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以区域协同立法探索协同治理,护航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有力见证。
记者|宋婷婷 陈敏 张士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