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在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桐楼乡细沙村丝瓜络种植基地里,20多名村民正在瓜棚下剪枝疏果,垂挂在藤蔓间的一根根丝瓜轻轻摇曳。我们提前一个月种下秧苗,依照目前的长势,今年至少能收获三季!乡人大代表、细沙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妮丽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说。

一根根普通的丝瓜,在人大代表的助推下,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蜕变为村民手中的致富瓜,编织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产业链。

探索丝瓜络种植之路

桐楼乡曾长期面临产业发展的困境:地处偏远、土地零散、青壮年外流,大片耕地闲置,村集体经济薄弱。以前村民守着薄田种玉米,忙活一年,除去成本所剩无几。细沙村党支部书记张坤回忆说。

2019年初,县、乡人大代表在察民情、解民忧调研中研判,桐楼乡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拔适中、土壤疏松肥沃,特别适合丝瓜络生长。为此,乡人大多次组织代表们赴江西、浙江等地考察,带回了丝瓜络种植的新路子。

与传统食用丝瓜不同,代表们带回的品种是工业丝瓜,不仅个大体长,还有丰富的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透气性,耐用耐磨,是沿海一带制作床垫、鞋垫、洗涤用品的原材料之一。

可当时很多村民不理解,觉得这丝瓜络种出来没什么用。县人大代表、桐楼乡人大主席龙宇说,为打消群众顾虑,乡人大创新“1+N”帮扶机制:每位人大代表负责联系5-10户农户,算经济账、讲技术课、种示范田。

乡人大代表、党员干部示范带头开辟180余亩责任田,并引导群众参与庭院种植”210余亩。张妮丽率先流转20亩土地试种,当年就实现亩产80公斤、亩收入超3000元。

眼见为实的收益让许多村民动了心。人大代表们趁热打铁,协调村集体公司与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创新村集体公司+标准化基地+种植大户+农户庭院经济模式。

截至目前,全乡已整合闲置地400余亩,建成细沙村、普子村两个标准化种植基地,其中30余户成为种植大户,带动周边200余户农户参与到丝瓜络种植中来。

丰富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丝瓜络娇得很,剪枝留瓜是门大学问。在普子村的丝瓜田里,乡人大代表、普子村综治专干杨素清经常手把手教村民修剪藤蔓,每根藤只能留1-2朵雌花,这样结出的丝瓜才够大够直。

为破解丝瓜络发展瓶颈,乡人大牵头组建了由乡人大主席任组长、部分乡人大代表和产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任组员的产业发展服务专班,邀请专家驻点指导,选派干部赴外地实地考察,学习丝瓜络生产管理技术,通过田间学校培育出一批懂生产、善经营的土专家”“带头人,为丝瓜络产业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按照目前市场价每吨4.6万元计算,一米长左右的丝瓜络,单卖原材料可值15元,如果加工成丝瓜络制品,可以制作68双鞋垫、3个沐浴片,剩下的边角料还能当中药材出售,这样算下来产生的价值超100元,前后产生的经济价值足足相差好几倍!张坤介绍。

20246月,经乡人大积极协调,细沙村利用闲置资源建设了丝瓜络加工厂,并设置晾晒区、加工区、仓储区、展示区、办公区等场所。通过对村民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解决了加工厂用工问题。

目前,注册的阿依络”“睦渝络品牌系列丝瓜络产品已完成试销,市场反馈良好,网络销售平台搭建正同步推进,产品已逐步销往重庆主城及周边多个地区。

小产业画出共富圈

日前,桐楼乡丝瓜络加工厂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工人们正忙着压片、裁剪、缝纫、贴标、包装……将丝瓜络加工成沐浴片、鞋垫等产品。

村民任正淑介绍,她将自家的摞荒地流转给了丝瓜络基地,不仅可以拿到一笔土地流转费,自己还在基地务工。一年下来能净挣1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像任正淑这样在基地长期务工的工人有40余人,农忙时节,则高达到90余人,每年基地劳务支出60余万元。张妮丽介绍,为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村集体每年会将盈利的60%用于村民分红。

为了推动产业实现更好地发展,代表们建议将苗绣元素融入产品中。这是融入苗绣元素的新款,预估单价能提高30%县人大代表、乡党委书记向阳拿起一双绣着蝴蝶纹样的丝瓜络鞋垫介绍道。

下一步,桐楼乡将选派一批能手参加县里举办的非遗苗绣培训,让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碰撞出火花,赋予丝瓜络制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更高的市场价值。

明年计划再扩大种植面积,辐射带动周边兄弟乡镇发展丝瓜络种植,形成规模效应。桐楼乡人大主席龙宇指着规划图说,代表们正推动建立丝瓜络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从而实现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让更多农民在产业链上增收致富。(汪贵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