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靛水街道五湖社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不是静谧的办公场所,而是盛满民生温度的“幸福驿站”。人大工作在这里扎根于街头巷尾、延伸至邻里之间,从民意收集的“零距离”到实事落地的“加速度”,从“微心愿”的圆梦到议事协商的群策群力,每一步踩准群众需求的节拍,绘出一幅热气腾腾的基层民主画卷。
民意渠道“连末梢”
代表履职融进日常里
“以前有意见不晓得找哪个说,现在代表常来家门口听,心里很托底!”五湖社区5组居民彭享芬的话,道出了实践站人大工作“接地气”的本质。
为让民意不“断档”、心愿不“悬空”,实践站搭建起“民意收集网”——议事代表与村社干部带着笔记本、揣着同理心走家串户,把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一一记下;县人大代表再对这些零散意见进行系统梳理,按“实践站能办”“需县级协调”等汇总,确保“件件有登记、事事有方向”。
收集上来的群众意见,可在实践站解决的,及时响应、努力办结;需县级协调的,人大街道工委整理上报、跟踪“转办”。前进村3组群众曾反映,当地人行便道常年泥泞难行,雨天溅泥、晴天扬灰,影响日常出行。县人大代表何兴军得知后,多次实地踏勘、走访周边群众,详细了解道路长度、通行需求等情况,随即向街道办事处提出建议。
没过多久,一条2公里长的水泥路就顺着村民的期盼铺到了家门口。“何代表和街道硬是把这路整得巴巴适适的,现在走起脚不沾泥、心不发慌,安逸多了!”如今村民们路过新路,纷纷感慨。
正是循着“民意连末梢、代表扎基层”路径,实践站以“五服同响·筑梦新城”为主线,将服务项目、服务商户、服务企业、服务民生、服务发展,融入全过程人民民主。既延续了“议事代表记难题、人大代表促解决”的务实作风,更把基层治理各环节、新城建设全过程与群众意愿紧密绑定,让民主围着群众转、跟着需求走。
“微心愿”圆出暖心事
公共服务送到心坎上
实践站的“微心愿”圆梦角里,墙上的“微心愿”办理流程图清晰明了——从心愿收集、代表认领,到落实推进、反馈回访,每个环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其指向只有一个:“群众需要什么,就办什么”。
这里聚焦的不是“大钱大物”,而是“一老一小”、残疾人等最迫切的“小需求”“微期盼”:残疾人缺一副适配的辅助器具,独居老人盼一次上门健康关怀,留守儿童想要一份亲情陪伴……这些在旁人看来的“小事”,都是人大代表心头的“大事”。
二级肢体残疾的低保户唐守全患病后半身无力,盼着有一副适配的拐杖。县人大代表何兰兰在走访中得知他的心愿后,积极咨询适配标准,很快就为唐守全送上了合心意的拐杖。拿到拐杖的唐守全试着走了两步,眼眶微红:“有了这拐杖,我走路稳当多了,真感谢何代表把我的小事放在心上!”
桂花村留守儿童何桂均跟着奶奶生活,最担心的就是奶奶的高血压——老人记性不好,总忘了按时量血压。县人大代表赵燕结对帮扶走访时,孩子说:“阿姨,我想给奶奶买个能自己量血压的机子,这样我就能帮奶奶记着了。”赵燕记下这个心愿,没过几天就把电子血压仪送了过来,还蹲在奶奶身边手把手教操作方法。
除了这些“微心愿”,群众盼的“便民事”也没被落下。有群众反映老年人缺少活动空间,人大代表便依托实践站配备适配的老年人健身设施,还邀请医护人员定期为老年人测量血压、血糖、血脂;有群众提出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作业无人辅导,代表们又推动引入专业校外托管机构,让家长少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安心。
坝坝议事“聚合力”
民主实践晒出烟火气
“蓝由靛积涓流汇,智荟民声众志凝”——坝坝议事厅门口的这幅对联,道尽了实践站“聚民智、汇民力”的民主初心。
这里没有主席台,没有照本宣科的发言稿,只有一圈议事桌,小区绿化提质、便民服务中心修建、公交站台增设等关乎大家日常的事,都是居民们围坐在一起“摆龙门阵”议出来的。
“以前总觉得街道的事是干部的事,跟自己没多大关系,现在坐在一起议才晓得,我们的想法也能算话、也能改变生活!”参与过议事的五湖社区1组居民董泽军说。
民主在这里,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事”。
选议事代表小组组长时,大家当场提名、举手表决,每一票都投给信得过的“当家人”。涉及集体资金、票选民生项目等“大事”,须经全体居民或代表充分讨论、投票选定;日常管理“小事”,则由人大代表、议事代表、街道干部等快速议定、高效落实。
居民的事,还要居民一起管、一起监督。《居民公约》在此讨论通过,大家共同遵守;物业管理、饮水工程、医疗保险等事项,贴在墙上公示,居民有疑问就能提,不满意就能评。“以前不晓得干部在忙啥,现在公示出来,心头清清楚楚。”一些群众指着公示栏里的物业清单说。
在此基础上,实践站进一步统筹整合基层治理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城市书屋、养老服务站、儿童托管中心、政协委员工作室、人大代表之家等功能空间,为人大代表搭建起固定议事“家”,为群众开辟出专属发声“厅”。这不仅为靛水街道“筑梦新城”凝聚起协同共治合力,“民意不断档、心愿有回音、服务有温度”的民生沃土,更在人大代表沉下去、惠民服务跟上来的实践中持续厚植。(刘洋行)